全面解析荧光光谱仪:稳态与瞬态荧光光谱的原理与应用
荧光光谱仪,亦被称为荧光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的精密仪器。借助该仪器,研究人员能够获取到关于物质的丰富信息,包括其激发光谱、发射光谱、量子产率、荧光强度、荧光寿命等关键参数。此外,荧光光谱仪还能提供斯托克斯位移、荧光偏振与去偏振特性以及荧光的淬灭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FLS 1000荧光光谱仪
FLS 1000荧光光谱仪是一款高性能的仪器,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它能够提供精确的荧光测量数据,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物质的荧光特性。通过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等关键参数的测量,FLS 1000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全面而详细的信息,从而推动科研工作的进展。
在荧光光谱仪中,被测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荧光。这些荧光经过单色器处理后变为单色,随后照射到光电倍增管上。由光电倍增管产生的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后,再输送到记录仪进行记录。通过双单色器系统,我们可以分别测量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目前,国内外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如图一所示:
在荧光光谱仪中,被测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的照射下发出荧光。这些荧光经过单色器处理后变为单色光,随后照射到光电倍增管上。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即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后,再输送到记录仪进行记录。通过双单色器系统,我们可以分别测量得到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目前,国内外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如图一所示。
2. 分类
荧光光谱仪是研究材料发光性能的重要工具。根据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通用荧光光谱仪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基本型:主要适用于200-800nm紫外可见波段的稳态光谱测量。
(2) 扩展型:其波段范围扩展至200-1700nm,涵盖了紫外可见至近红外的稳态光谱测量。
(3) 综合型:这类仪器不仅覆盖了上述两个波段,还具备测量瞬态光谱的功能,提供更为全面的光谱分析。
3. 关键部件
荧光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
(1) 光源:负责提供具有不同波长的激发光,以激发样品发光。
(2) 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复色光转化为单色光,以便进行光谱分析。
(3) 狭缝:用于调节和控制光通量,确保测量准确。
(4) 检测器:采用光电倍增管,灵敏度高,能够捕捉到微弱的光信号。
(5) 样品池:通常为四面透明的正方形石英池,尺寸为1cm×1cm,便于样品放置和光线穿透。
(6) 测试仪器:包括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测试功能,提供全面的光谱分析。
4. 应用范围
荧光光谱仪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
(1) 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量,用于研究样品的发光特性。
(2) 同步荧光扫描光谱,用于同步测量波长和能量,探究荧光物质的能级结构。
(3) 3D(Ex Em Intensity)光谱测量,提供三维空间的光谱信息。
(4) Time Base和CWA(固定波长单点测量),用于精确测量特定波长的荧光强度。
(5) 荧光寿命测量,包括寿命分辨及时间分辨技术,用于研究荧光物质的寿命特性。
(6) 计算机采集和处理光谱数据,借助Datamax和Gram32等软件,实现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当分子受到光能激发后,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跃迁回基态的任意振动能级时所释放的光辐射,被称为分子荧光。而激发态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三重态跃迁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辐射,则被称为磷光。
荧光与磷光的发光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当分子受到光能激发后,会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跃迁回基态的任意振动能级,这一过程中所释放的光辐射被称为分子荧光。而激发态分子则从第一电子激发三重态跃迁至基态,此时所发出的光辐射则被称为磷光。
荧光化合物具有两个独特的光谱特征,即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由于分子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因此不同波长的入射光会以不同的效率激发分子。在固定荧光的发射波长(即测定波长)后,通过改变激发光(即入射光)的波长,并记录在该发射波长下的荧光强度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情况,即可得到荧光(或磷光)化合物的激发光谱。另一方面,若保持激发光的强度和波长恒定(通常选择在最大激发波长处),同时测量不同发射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则可获得发射光谱,亦被称为荧(或磷)光光谱。
荧光光谱不仅揭示了激发谱、发射谱、峰位、峰强度等关键信息,还提供了量子产率、荧光寿命以及荧光偏振度等重要参数。这些数据为荧光分析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荧光光谱还具备以下显著特点:
1.Stokes位移: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存在波长差。这主要是由于激发分子在发射荧光前,会通过振动弛豫和内转换过程损失部分激发能。此外,辐射跃迁也可能导致激发分子降至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进而在振动弛豫中进一步失能。
2.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尽管分子的吸收光谱可能包含多个吸收带,但其发射光谱通常仅有一个发射带。这是因为分子被激发至S2激发态以上的振动能级后,会迅速通过振动弛豫和内转换降至S1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并在此发出荧光。
3.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镜像关系:吸收光谱由分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形成,其形状取决于最低振动能级回基态的分布。而发射光谱则是激发态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回基态不同振动能级的过程,其形状则反映基态各振动能级的分布。
荧光物质的重要发光参数包括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荧光寿命(τ)定义为激发停止后,分子荧光强度降至最大强度的1/e所需的时间,它表征了离子在激发态的平均驻留时间,通常被称为激发态的荧光寿命。与稳态荧光提供平均信号不同,荧光寿命提供了关于激发态分子的详细信息,前者告诉我们事件发生了,而后者则揭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
荧光寿命与物质周围的微环境密切相关,如极性和黏度等,通过荧光寿命分析,我们可以直接洞察所研究体系的变化。荧光现象通常发生在极短的纳秒级时间尺度内,这与分子运动的时间尺度相吻合。因此,利用荧光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例如超分子体系中的分子簇集、固液界面上吸附态高分子的构象变化,以及蛋白质高级结构等的动态调整。荧光寿命分析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光伏技术、法医分析、生物分子研究、纳米结构分析、量子点研究、光敏作用研究、镧系元素分析,以及光动力治疗等。
荧光量子产率(φf)是衡量荧光物质发光能力的另一个关键参数,其数值范围在0至1之间。这一产率反映了荧光辐射与其它辐射和非辐射跃迁之间的竞争结果。
在衡量荧光物质发光能力的诸多参数中,荧光量子产率(φf)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数值范围限定在0至1之间,且反映了荧光辐射与其它辐射及非辐射跃迁之间的微妙平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机理,我们发现荧光发射过程的速率常数(kf)是影响荧光量子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主要取决于荧光物质的化学结构。而其他有关过程的速率常数总和(ki)同样不容忽视,它不仅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还与化学结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产生荧光,分子必须具备特定的结构和足够的荧光量子产率。荧光现象与分子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跃迁类型。大多数荧光化合物通过π→π或n→π跃迁被激发,随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非辐射跃迁,在发生π*→π或π*→n跃迁时产生荧光,其中π*→π跃迁的荧光效率最高。
2.共轭效应。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那些具有π*→π跃迁能级的化合物,通常展现出最强烈且最常见的荧光。此外,具有较大共轭体系或脂环羰基结构的脂肪族化合物也可能产生荧光。
3.取代基效应。在苯环上,吸电子基团往往抑制荧光的产生,而给电子基团则能增强荧光。
4.平面刚性结构。具有平面刚性结构的有机分子往往具有显著的荧光,因为这种结构能够降低分子的振动,从而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荧光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的光致发光现象的分析方法。它利用物质的荧光特性及其强度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荧光光谱适用于固体粉末、晶体、薄膜、液体等多种样品的分析。通过选配适当的样品架或石英池,可以实现对不同样品的精确测量。
荧光分析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试样量少以及方法简单等。此外,它还能提供多种物理参数,为研究体系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然而,荧光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和对环境敏感等。
然而,当荧光物质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上述关系便不再适用,荧光强度反而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1) 内滤效应。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其中的杂质会增强对入射光的吸收,从而降低了激发光的强度。此外,高浓度溶液中的荧光物质会强烈吸收入射光,导致液池中、后部的荧光物质因激发光减弱而荧光强度降低。而仪器的探测窗口通常位于液池中部,因此检测到的荧光强度也会相应降低。
(2) 相互作用。在高浓度溶液中,溶质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荧光物质的激发态分子与其基态分子的二聚物或其他溶质分子的复合物。这些物质可能改变荧光光谱或导致荧光强度下降。当浓度进一步增大时,甚至可能形成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聚集体,从而更严重地降低荧光强度。
(3) 自淬灭。当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重叠时,所发射的荧光可能被部分再吸收,从而导致荧光强度降低。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这种再吸收现象会变得更加剧烈。
3. 外部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1) 浓度淬灭:在高浓度条件下,荧光分子间可能发生能量转移、分子碰撞等相互作用,导致荧光淬灭,从而降低荧光强度。
(2) 溶剂效应:溶剂的极性、粘度、挥发性、蒸发速率以及折射率等特性,都会对荧光分子的激发和发射过程产生影响。
(3) 样品厚度:若样品过厚,激发光可能无法充分穿透,从而影响荧光分子的激发效率,进而改变荧光强度。
(4) 溶液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可能会改变荧光分子的结构或激发态寿命,进而影响其荧光强度。
(5) 光漂白:在强光持续照射下,荧光分子可能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导致其荧光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
免责声明:本平台文章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转载文章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作删除处理以保证您的权益!
介绍了使用徕卡EM TIC 3X三离子束研磨仪对手机触摸屏玻璃进行解剖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Leica DM2700 M LED照明正置材料显微镜。Leica DM2700 M为适用于明场、暗场、微分干涉、偏光以及荧光用途的多功能立式显微系统。
CCM200C普通型清洁度检测系统对清洗过滤后得到的滤有残渣的滤纸,通过显微镜法观察和测定残渣颗粒的大小,与CCM-100C型的清洁度检测系统的差别在CCM-200C型是智能型,可以通过电脑任何控制平台。
徕卡金相显微镜主要用于材料分析,金相组织观察,与同济大学合作的显微镜型号是DM6M为正置式三目镜,配了徕卡品牌DFC450型的500万物理像素摄像头…
BAHENS仪器微信公众号